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您好!欢迎访问山东磊诺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网站!
品质留给时间来证明8年专注耐磨管道的研发定制生产
全国咨询热线:18663473466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咨询热线

18663473466

球形弯头磨损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作者:点击:223 发布时间:2021-04-22

摘要:针对输送系统中弧形弯头易被磨损失效的问题,提出一种球形弯头来替代弧形弯头以提高弯头使用寿命。通过Fluent14.5模拟分析2种类型弯头的流场特性,探明了不同颗粒对弯头的冲蚀磨损规律及弯头的磨损分布特征,并进行了球形弯头与弧形弯头磨损对比试验模拟和试验结果均表明,弧形弯头的较大磨损率是球形弯头的4倍。

0 引言

在选煤厂中,重介质输送管道、煤泥输送管道系统磨损失效严重,而由于输送固液两相流时造成弯头的冲蚀磨损失效尤为常见 在管路输送系统中,弯头的冲蚀磨损是直管的50倍。由弯头冲蚀磨损造成事故、停工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影响工作效率,对现场环境和施工人员安全也造成潜在威胁。现代工业上一般采用更换耐磨材料与弯头局部加厚的方法延长弯头使用寿命,这不仅增加生产成本,更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弯头的磨损失效问题。因此本文提出研发球形弯头来减缓弯头内壁的直接冲击,降低冲蚀磨损。

1 2种弯头的数值模拟

1。1 建模与网格划分

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三维实体计算模型,尺寸参数如图1所示,建立弧形弯头和球形弯头的流体域模型,然后利用ICEM CFD软件进行网格划分,网格单元采用六面体结构,网格如图2所示。弧形弯头共网格单元38 727个,球形弯头共网格单元65 035个。

1,2 边界条件与求解器设置

为对比2种弯头的磨损性能,采用Fluent 14.5对其进行固一液两相模拟计算 选用Mixture混合模型,湍流模型选用标准的K-E湍流模型,磨损模型采用DPM冲蚀磨损模型。

图1 弯头的结构参数,图2 弯头计算域网格划分

给料口边界条件设置为velocity-inlet,出I=I设置为pressure—outlet,壁面边界条件连续相设置为“No—Slip”壁面,压力一速度耦合算法采用SIMPLE算法,压力、动量、湍动能和湍流扩散率的离散格式均采用一阶迎风格式。

水相与颗粒相速度均与试验工况相同,给料中所加颗粒为石英砂,密度2 650 kg/m3,物料的质量浓度10%,设置固相颗粒粒度分别为6,5、38、90、150、250、500 Ixm,将500 m颗粒视为大颗粒,其占总固相浓度的25% ,其余均视为小颗粒,小颗粒石英砂占总固相体积浓度的75%。

2 模拟结果分析

通过对模拟中2种弯头的速度分布、磨损率分布进行分析,探究弯头磨损原因。

2,1 速度分布对比

弯头内的速度与弯头的磨损量呈指数关系,高速固相颗粒是弯头失效的主要原因,2种弯头的速度分布如图3所示。

图3 弯头速度分布

从图3(a)可见,弧形弯头的进口直管段速度分布基本不变,随着直管段接近弯管,弯管段速度增大,且速度沿半径方向由外侧向内侧呈阶梯状增长,在弯管内侧达到较大8.800 m/s。在弯管出El位置,其外侧速度高于内侧速度,靠近出口直管段外侧的速度在7.040~7.920 m/s变化。由此可知物料进入直管内较短距离内速度变化不明显,随着弯管段结构改变,物料流动方向与所受离心力作用改变造成速度在环形区域呈阶梯状增长 而靠近出口直管外侧速度增大,其主要是出口直管外侧直接受到弯管内侧高速流的圆周切向运动冲击的结果 从图3(b)可见,与弧形弯头相比球形弯头的进VI直管段速度有所降低,速度在5.856~6.588 m/s。而进入球体后,除球体中心区域速度较高,球壁速度降低甚至出现速度“死区”,降低了对球壁的冲蚀作用 球形弯头的较高速度出现在球体出口直管段。速度分布于6,5887.320 m/s,其低于弧形弯头较高速度8.800 m/s分析可知,球形弯头的球体结构有效降低进口直管及球壁附近的速度,减弱了速度对弯头的磨损。

2-2 磨损分布对比

为直观分析2种弯头的磨损率分布,通过DPM磨损模型计算弯头壁面磨损率,模拟的结果如图4所示。

从图4(a)可见,弧形弯头在弯管的外侧和出口直管段外侧磨损较严重,在这2处均出现较大磨损率,较大值2.087x10-s kg/(m2·s)。图4(b)可见,球形弯头在球体外侧靠近出口直管段的位置磨损严重,较大磨损率4.56xl0-6 krd(m2,s)。结合速度场的分布,可知这是含有较多大颗粒的高速固液两相流冲击所导致的结果。由此可以得出,2种弯头的磨损主要是受高速的固相颗粒冲击的影响。弧形弯头弯管部分受进口直管段物料的正面冲击较严重。而在球体结构中,直管段进入球体后流动截面增大,物料速度降低,有效地缓冲了物料的冲击,同时物料在球体内流动时易产生湍流流动,一是隔挡了进入球体高速颗粒对球壁的正面冲击,有效降低了磨损;二是旋转流速度较低,对球壁的磨损较轻。但在球体出口位置球壁易受颗粒直接冲击,造成球形弯头较大磨损率发生在直管和球体相接出口位置。

图4 弯头磨损率分布

3 试验研究

以石英砂为原料,0~250um粒径石英砂占75%,250~500 m粒径石英砂占25% ,实验进料质量浓度10% ,流速6.5 m/So磨损前对弯头进行烘干处理后称重。称重的误差在0.001 go试验中将弯头进行块划分为进口直管外侧、内侧、弯头外侧、弯头内侧、出口直管外侧、内侧6部分,弯头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3D打印弯头组合模型

进行64h冲击磨损试验后所得弯头各部位平均磨损率对应关系如图6和图7所示。

图6 弧形弯头实验结果,图7 球形弯头实验结果

从图6、图7可见:弧形弯头的弯管外侧和出E直管段外侧,其磨损较为严重。弧形弯头的弯管外侧平均磨损率较大。较大值3.21xlO kg/(m ·S),出口直管段外侧的平均磨损率1,3x10 kg/(mz·s)。该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球形弯头的磨损区域主要集中在直管与球体相接的区域和出口直管外侧区域 其中出口直管磨损变形严重,由图7可见,在出口直管段外侧磨损率较大值8.01~10 k (m ·s),球壁的磨损率较小,为4.0xl0 kg/(m·s)。分析原因可知,磨损区域是速度较高的大颗粒集中区,而球壁内侧出现颗粒运动“死区” 通过试验得出弧形弯头的磨损率是球形弯头磨损率的4~5倍,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4 结语

(1)模拟结果表明,弧形弯头弯管外侧速度较大。磨损严重,其次是出口直管段外侧。而球形弯头在球壁和出口直管段相接位置速度较小,减缓了弯头磨损。

(2)试验结果表明,球形弯头和弧形弯头较大磨损率均出现在出口直管段,在球形弯头的出口直管段外侧出现磨损变形,这是颗粒沿弯管外侧剧烈冲击的结果。通过较大磨损率比较,球形弯头的使用寿命是弧形弯头的4倍。与模拟结果一致。


(3)磨损率随速度的升高而明显变大。管道输送系统设计时应尽可能降低速度,但球形弯头矿浆流速的设计不得低于临界流速,以免造成因粗颗粒在弯头内的沉降而堵塞管道。


目前常用的耐磨管材有

1、 内衬陶瓷管,可用于电厂除尘器的除尘管。

2、 内衬丁基橡胶或氯丁橡胶多用于脱硫、输浆管道。

3、 内衬碳化硅材料的玻璃钢管道。

4、 内衬聚四氟乙烯材料的管道。

耐磨弯头可以受到市场的青睐,不断替代一些传统的耐磨材料。

根本原因在于其优良的产品质量和与传统耐磨材料相比的诸多方面的优势,如铸石、铸钢、离心铸造陶瓷材料、龟甲网、橡胶衬里煤斗等。

(a)业绩比较

1、 铸石以前每个厂的弯头大部分都是用铸石弯头。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易碎、开裂,磨损面为背包状,壁厚25-

3、 mm,部分接近

4、 mm,内部磨损开裂一小段时间后,煤粉随间隙向外磨损,使用寿命只有一个大修周期。

而且里面经常有气孔,容易留下隐患。一旦磨损,就无法在现场修复。

2、 铸钢铸钢(包括合金钢)双金属耐磨管广泛应用于耐磨领域,其制造工艺相对简单。

但由于材料性能和工艺的限制,铸钢材料的表面硬度(60左右)远低于陶瓷(80以上),耐磨性仅为陶瓷的十分之几(具体数据见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磨损试验报告和日本九州工业陶瓷研究所喷雾磨损试验结果)。铸钢材料制成的弯头在投入使用一年以上后可能会磨损。

此外,铸钢管厚、重、含碳量高、可焊性差,需要在现场对焊缝进行热处理,给现场安装和维护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3、 离心浇注自蔓延复合陶瓷管该工艺采用自蔓延离心铸造的方法,主要利用物质本身的化学反应,通过放热燃烧产生高温,在燃烧波传播过程中合成新的物质。

与碳钢和锰钢管材相比,用这种方法形成的陶瓷复合管的耐磨性有一定的提高。

但由于反应温度低(平均温度不超过1200℃),反应时间短,还原后的氧化铝仍停留在低温相β-Al2O3,无法转化为高温相α-Al2O3(转变温度超过1300℃)。两者都是氧化铝,但是高温相氧化铝和低温相氧化铝在强度、硬度和密度上有很大的差异。

由于反应时间短,低温氧化铝与铁水的离心分离不完全,导致陶瓷层不致密,颗粒松散,硬度低。

耐磨弯头内衬95陶瓷,氧化铝含量不低于95%,均为高温相α-Al2O3,烧结温度高达1670℃,保证了材料质量。从实际抗磨效果来看,耐磨弯头的耐用时间是复合陶瓷弯头的5倍以上。此外,离心铸造复合陶瓷管技术不适用于弯头和异径管。

在一般技术条件下,复合陶瓷管只能制成直管。制造弯头或异径管时,必须将直管分成几段进行焊接。成型后的弯头和异径管内壁不是流线型结构,阻碍物料运输,降低设备产量。

同时,这种工艺生产的陶瓷管有许多微裂纹,易碎易脆,易局部脱落失效,脱落后无法修复。此外,从整个锅炉吊架的承载能力来看,铸钢弯头和复合陶瓷弯头是按重量和厚度缠绕的,有些弯头磨损面的壁厚超过

4、 mm,从机组设计的角度来看,无疑增加了吊架的重量,缩短了其使用寿命。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1 山东磊诺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0040068号-2